发布时间:2025-10-17 11:23:08    次浏览
今年,无论是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教师流动”一度成为代表委员口中的“热词”。 那么,是什么问题让教师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或解题思路?问题一、配套措施缺位。部分区县执行政策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或宣传层面,甚至抵制或架空政策;二、交流轮岗。部分城镇学校选择表现不佳或新任教师交流轮岗。93.4%受访者反映城镇学校派出教师质量不高,部分学校甚至将支教或交流作为惩罚手段,强制执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三、周期短。交流轮岗周期一般为一年,时间过短,使教师、学生难以适应,且增加学校行政管理负担;四、管理乏力。流入学校对交流轮岗教师管理乏力。63.4%交流轮岗教师工作态度消极,甚至存在利用社会关系不到岗现象,对学校工作带来消极影响。支招考核采用积分制民进中央提出6大招数。一、有效结合教师的初次配置与二次配置政策。即在招聘教师时优先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教师就职后,试行全员双向交流制度,使教师有渠道、有机会到不同的学校交流轮岗、入职。二、采用职业生涯考核“积分制”。将教师交流轮岗过程换算为积分,累计到教师业务档案中,与教师评职、晋级、奖惩和工资收入等联系起来,使教师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设计规划。三、注重交流轮岗评价,强化流入校管理权限。明确校长、教师交流期间的工作内容、绩效标准及流入校的评价和管理权,将流入校的评价结果作为其绩效考核、农村任教经历认定的重要依据。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交流轮岗教师与流入校签订聘用合同。四、依据教师层次、学科特点,丰富交流轮岗形式。将交流轮岗教师分类,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负责指导流入校教研、教学,充分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作用;普通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弥补流入校教师数量的短缺;小学科教师采取“巡回走教”形式流动上课,有效解决学校编制少与教学科目多的矛盾。五、切中学校的需求,制定交流轮岗年度计划。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与数量需求,在县域范围内城乡和校际之间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等多种交流轮岗格局。六、增加农村岗位津补贴力度,完善配套政策。依据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便利程度等标准设计“岗位边远贫困指数”,科学划分岗位艰苦等级和类型,形成统一分类标准,作为发放津补贴依据。大幅提高边远贫困岗位津补贴力度和工资总额,经费由省级统筹、区县配套。推进周转房建设、为远途教师提供班车、改善办公条件等。